首页
 > 新区工业  > 消费品工业
 ]
小贻贝变成大产业 网红枸杞岛逆袭趟出新路子
发布日期: 2020- 01- 06 来源: 浙江新闻客户端 浏览次数: 字号:[ ]

枸杞岛

万船云集嵊州洋,十万渔民下东海。这曾经是广袤蓝海上年年必见的壮观场面,如今只能在老照片里窥得一斑。

随着渔业资源日渐衰退,海岛人“靠海吃海”的日子不再那么好过。不少偏远海岛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,聚不起人流、物流,也很难吸纳信息流、资金流,发展路子越走越窄。那么,这些海岛突破发展瓶颈的方向在何处?

就在不久前,舟山枸杞岛落成一座“贻贝风”文化礼堂。礼堂不大,入门便能看到一串串黑色贻贝悬在半空,仿佛即将落入摆在地上的聚宝盆中,厅内的落地墙则展示了当地贻贝产业发展的变迁。这小小的黑色贻贝,就是枸杞岛逆势焕发生机的法宝。枸杞岛这条发展贻贝全产业链的新路子,或许能给其他海岛一些启发。

深秋的枸杞岛

攻克技术难题 做大养殖业

站在枸杞干斜村的观景平台上,放眼眺望,海面上白色浮子星星点点,排列整齐。这是枸杞岛的贻贝养殖海域,被称作“海上牧场”。这片面积约1.53万亩的贻贝养殖桁地,今年预计可孕育贻贝8.5万吨,是枸杞渔民们“吃海”的新蓝海。

养殖,是很多海岛产业转型率先考虑的一个法子,但要做好,并不容易。枸杞岛也曾经历过艰难探索的日子。

大约半个世纪前,枸杞就开始尝试换个法子“吃海”。“我们曾经养殖过扇贝、鲍鱼、裙带菜等,但是都相继失败了。”枸杞乡养殖办主任罗存国回忆,当时枸杞养殖只剩下传统的海带养殖,而且经济效益平平,与山东等养殖区比起来,规模小、产量低,没有丝毫竞争优势。

一系列失败让枸杞养殖户们损失了不少资金,更重要的是,他们陷入了迷茫:养殖有出路吗?反复思量后,养殖户们把目光投向了枸杞海域里的野生贻贝。

当时,枸杞乡石浦村徐正福等人,通过野生贻贝在绳索上进行人工附苗养殖取得了成功,使得贻贝养殖技术推广开来。不过野生厚壳贻贝数量有限,育苗也很困难,无法大规模养殖。养殖户们转头从北方引进紫贻贝,产量虽然可观,但紫贻贝个体小、价值低、保质期短,和个体大、营养好、销售和保质期长,还适宜加工出口的野生厚壳贻贝相比,卖价差了5倍多。

技术,成了当时贻贝养殖亟待破解的难题。渔业育苗专家倪梦麟领带技术团队攻关,在厚壳贻贝产业化人工育苗技术上获得突破。之后,他们又继续研究,硬是把厚壳贻贝的繁殖季节从六七月提前了四五月份,使下海保苗时间和养殖期缩短了近半年。

2009年,枸杞乡养殖面积1.2万亩,养殖产量4.6万吨,成为全省最大的贻贝养殖基地,后又被誉为“贻贝之乡”。这贻贝养殖的路子,总算是走通并走好了!贻贝养殖规模不断扩大,养殖户的收入年年增长,让人欣喜的同时,也令人忧虑。毕竟,脆弱的海洋和海岛生态环境无法承载过多无节制的人为利用。

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。今年,枸杞岛陆续采取措施,整治部分养殖户无序化养殖,控制养殖区域进一步扩大。同时,首次推出“贻贝伏休”期,从2019年4月15日到6月30日禁止养殖户采捕。

人工养殖的海产品,为啥要控制面积、设置伏休期?渔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解释说,养殖区域越大,海水流速就会变缓,导致饵料供应不足,贻贝就长不好。控制贻贝的养殖面积,是为了循环利用好现有养殖环境,保证贻贝品质。而“贻贝伏休”,则给贻贝生长留足了时间。当然,“贻贝伏休”还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供需。

贻贝的质量好了,价格也逐年往上涨。今年的贻贝非常肥壮,据了解,去年厚壳贻贝3.2元一斤,今年卖到了3.5元。

工人们正在海边剥贻贝

创新机器换人 做强深加工

养殖贻贝赚不赚钱,说到底还看是否卖得出去。

起初一段时间,枸杞贻贝都是以鲜销为主。每年收割季节,养殖户们开着载满新鲜贻贝的小船到县城、舟山本岛,或是宁波、上海去卖。海鲜产品对运输条件和保质要求极高,当时的市场也未拓开,大量“鲜贻贝”辗转几地后成了“臭贻贝”,最终只能倒掉。

这让养殖户们伤透了脑筋,怎么办?

加工让问题迎刃而解。2000年,枸杞人於定华率先将他的华利水产有限公司向贻贝精深加工转型。他与当地养殖户签订贻贝收购订单,将收来的贻贝加工为成品销售。第一年就加工贻贝近400吨,并出口日韩。第二年,他在技术上继续加码,以浙江海洋学院、上海水产大学、浙江大学等大专院校为主要技术依托,承担了“贻贝精深加工”省级科技兴海项目的开发,先后自主开发生产了颗粒、半壳、全壳等速冻贻贝系列产品,并研发了“速冻贻贝加工技术”,进一步扩大速冻贻贝生产规模,推进速冻贻贝产业化生产。

岛上其他企业纷纷跟进,枸杞贻贝附加值提高了一倍以上,销售也不再是问题。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,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贻贝加工业人力不足及人力成本问题,逐步显现。於定华拿自己的厂子举例:贻贝需要人工剥壳,一名熟练工每天只能剥50公斤,而剥壳的人工费,於定华以每吨1400元支付。算下来,且不说人工费高昂,技术娴熟的剥壳工人能否招足都成问题。

机器换人!在一次出国考察中,於定华发现国外有设备用于贻贝自动脱壳,然而价格过高。回国后,他多番查询,发现大连一家机械厂生产类似的机械设备。于是他找到了那家企业,根据嵊泗当地贻贝的特点,与其合作研发贻贝脱壳自动生产线。

不久前,全自动贻贝脱壳生产线正式投入使用。根据实际使用成本测算:这条生产线每小时加工原料1.5至1.7吨,日生产能力20吨,大约抵400个工人,每年至少可以减少180万元成本。而购入这样一条生产线需要300万元,两年就可收回成本。

枸杞“海上牧场” 包仁泉 摄

目前,於定华的厂里已购入两条自动生产线,平均年产约2500吨成品贻贝。记者在加工车间看到,清洗、蒸煮、拉丝、去壳、冷冻,贻贝经过加工后,包装成箱,不但走向国内市场,还发往俄罗斯、美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。

创新的步伐还在产品形态上扩展。当加工商们专注于贻贝肉上做文章时,也有企业家在贻贝壳上看到了价值。他们将贻贝壳经过无害化处理后,粉碎加工成饲料添加剂和土壤改良剂。还有企业以贻贝壳为原料,研发出具有一定吸附和催化能力的生态洗涤剂,能有效去除果蔬表面残留的农药、重金属、蜡质等有害物质。这种创新不仅使贻贝壳“高值化”,还有效解决了贻贝壳随意倾倒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。

当然,贻贝产业的创新并不止于此。前不久,在围绕助推贻贝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开展的2019东崖论坛上,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吴皓分享了报告《低值贝类全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全产业链构建》。她说,自己的团队已通过精深加工技术,成功将原本低值的蛤蜊,制成贝鲜酱料、即食产品,甚至生物环保材料、健康保健产品。

这一报告让在座的企业家们非常受启发,大家意识到贻贝精深加工有更多可能。於定华表示,接下来他将考虑寻求合作,开发出更丰富的贻贝产品。

渔民收贻贝场景

延伸全产业链 催热海岛游

贻贝的养殖和加工让枸杞岛从穷到富,但要让一个偏远海岛真正“活”起来,还少不了人气。

枸杞聚人气的办法,是利用贻贝,催热特色海岛游。

来过枸杞岛的游客,往往难忘那蔚蓝大海上大片的白色“养殖田”,这是别处难得一见的景象。

在山海奇观景点和干斜村的公路上,分别搭建有别致的观景平台,游客们可以在平台上观景、拍照,风光极好。

游客还可以近距离接触海上牧场。岛上不少养殖渔民把自己的“海景房”改造成了渔家民宿,不仅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,而且利用船只办起渔家乐,带着游客出海。“很多游客都有出海体验的需求。”枸杞民宿老板汤明明告诉记者,今年他已经接待了近600名出海游客。

越来越多本地岛民投身旅游的同时,枸杞岛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投资者。“偶遇”“思·想家”“泊客”等有品位的高档民宿陆续落成,为枸杞向“网红岛”发展添了一把火。

据介绍,枸杞乡目前有渔家民宿(宾馆)148家。自7月下旬起,枸杞岛进入旅游高峰期,平均每天入岛2000多人次,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外地游客。今年8月,岛上几乎所有的民宿爆满,临时来的游客一房难求。火爆的旅游业让枸杞老百姓实现了家门口就业。除了民宿外,岛上还有海钓公司、渔家乐公司、出租车,这都为岛民们提供了就业岗位。

传统的海岛游,旺季一般持续一个夏季。但初秋时节的枸杞岛仍可以看到大批往来的游客。“很明显,我们的旅游旺季被拉长了。”枸杞乡宣传委员傅志辉说,近些年还有不少游客选择到枸杞岛过春节。

旅游季节的延长与旅游产品的拓宽息息相关。去年7月,枸杞乡在龙泉村的养殖区海域附近建设了一座300平方米浮码头,并搭建休闲房屋作为海上“自然课堂”,游客可以在上面参与海钓、教学,以及观光休闲。

此外,养殖户们还推出了厚壳贻贝的网上认养和采摘体验活动。游客只要在网上手指点点,就可以认养一串贻贝。到了采割的季节,游客们从外地赶过来,坐上养殖户的小船,直接来到自己认养的区域,在养殖户协助下拉起苗绳,采割贻贝,享受丰收的喜悦。

岛上已连续举办4届的贻贝文化节,更是让枸杞贻贝“奔跑”起来,小岛知名度大大提升。目前,岛上约8000常住人口,近4000人从事贻贝养殖相关产业,光贻贝养殖户年收入平均就在30万元左右。

从养殖到加工,再到海岛游,枸杞岛唱响的这三部曲,让小贻贝变成了富民的大产业,更全面激发了小岛的活力。

枸杞“海上牧场”。 本版图片均由枸杞乡政府提供

【记者手记】

换个法子“吃海”

从养殖,到精深加工,再到海岛旅游。从枸杞岛探索出来的这条贻贝全产业链发展路子中,我们不难发现,它的转型升级紧靠着大海。

海岛的发展离不开大海这个聚宝盆。特别是像枸杞岛这样的偏远海岛,交通不便、陆上资源缺乏,劳动力也不足,唯有“蓝色经济”是其发展优势。只是如今海岛人“靠海吃海”不再那么简单直接,需要转换思路,换一些办法。

第一个法子是技术加持。枸杞岛贻贝产业发展每次向上迈进一个大台阶,都有技术助力。比如野生贻贝成功人工附苗养殖;比如厚壳贻贝保苗时间和养殖期大幅缩短;又比如贻贝自动脱壳设备的投入,破解了人工剥壳招工难困境……技术的加持,确实补足了偏远海岛的一些短板。

第二个法子是创新思路。正如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吴皓说的,枸杞应该在贻贝“高值化”方面,动动脑筋。贝鲜酱料、即食产品,甚至生物环保材料、健康保健产品,这些产品如果能够创新研发出来,带来的利润一定比生鲜贻贝直接售卖可观不少。

第三个法子是以退为进。大海广袤,但绝不是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。枸杞岛今年整治了部分养殖户无序化养殖,控制养殖区域进一步扩大,设定期限禁止养殖户采捕。他们这么做,就是真切体会到了,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发展。

当然,每个海岛的情况不同,但我想,抓牢这几种办法来“靠海吃海”,海岛重焕生机终有时!

 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分享:
[ 首页
> 新区工业 > 消费品工业
]
小贻贝变成大产业 网红枸杞岛逆袭趟出新路子

信息来源:浙江新闻客户端

发布日期:2020-01-06 10:20:35

枸杞岛

万船云集嵊州洋,十万渔民下东海。这曾经是广袤蓝海上年年必见的壮观场面,如今只能在老照片里窥得一斑。

随着渔业资源日渐衰退,海岛人“靠海吃海”的日子不再那么好过。不少偏远海岛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,聚不起人流、物流,也很难吸纳信息流、资金流,发展路子越走越窄。那么,这些海岛突破发展瓶颈的方向在何处?

就在不久前,舟山枸杞岛落成一座“贻贝风”文化礼堂。礼堂不大,入门便能看到一串串黑色贻贝悬在半空,仿佛即将落入摆在地上的聚宝盆中,厅内的落地墙则展示了当地贻贝产业发展的变迁。这小小的黑色贻贝,就是枸杞岛逆势焕发生机的法宝。枸杞岛这条发展贻贝全产业链的新路子,或许能给其他海岛一些启发。

深秋的枸杞岛

攻克技术难题 做大养殖业

站在枸杞干斜村的观景平台上,放眼眺望,海面上白色浮子星星点点,排列整齐。这是枸杞岛的贻贝养殖海域,被称作“海上牧场”。这片面积约1.53万亩的贻贝养殖桁地,今年预计可孕育贻贝8.5万吨,是枸杞渔民们“吃海”的新蓝海。

养殖,是很多海岛产业转型率先考虑的一个法子,但要做好,并不容易。枸杞岛也曾经历过艰难探索的日子。

大约半个世纪前,枸杞就开始尝试换个法子“吃海”。“我们曾经养殖过扇贝、鲍鱼、裙带菜等,但是都相继失败了。”枸杞乡养殖办主任罗存国回忆,当时枸杞养殖只剩下传统的海带养殖,而且经济效益平平,与山东等养殖区比起来,规模小、产量低,没有丝毫竞争优势。

一系列失败让枸杞养殖户们损失了不少资金,更重要的是,他们陷入了迷茫:养殖有出路吗?反复思量后,养殖户们把目光投向了枸杞海域里的野生贻贝。

当时,枸杞乡石浦村徐正福等人,通过野生贻贝在绳索上进行人工附苗养殖取得了成功,使得贻贝养殖技术推广开来。不过野生厚壳贻贝数量有限,育苗也很困难,无法大规模养殖。养殖户们转头从北方引进紫贻贝,产量虽然可观,但紫贻贝个体小、价值低、保质期短,和个体大、营养好、销售和保质期长,还适宜加工出口的野生厚壳贻贝相比,卖价差了5倍多。

技术,成了当时贻贝养殖亟待破解的难题。渔业育苗专家倪梦麟领带技术团队攻关,在厚壳贻贝产业化人工育苗技术上获得突破。之后,他们又继续研究,硬是把厚壳贻贝的繁殖季节从六七月提前了四五月份,使下海保苗时间和养殖期缩短了近半年。

2009年,枸杞乡养殖面积1.2万亩,养殖产量4.6万吨,成为全省最大的贻贝养殖基地,后又被誉为“贻贝之乡”。这贻贝养殖的路子,总算是走通并走好了!贻贝养殖规模不断扩大,养殖户的收入年年增长,让人欣喜的同时,也令人忧虑。毕竟,脆弱的海洋和海岛生态环境无法承载过多无节制的人为利用。

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。今年,枸杞岛陆续采取措施,整治部分养殖户无序化养殖,控制养殖区域进一步扩大。同时,首次推出“贻贝伏休”期,从2019年4月15日到6月30日禁止养殖户采捕。

人工养殖的海产品,为啥要控制面积、设置伏休期?渔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解释说,养殖区域越大,海水流速就会变缓,导致饵料供应不足,贻贝就长不好。控制贻贝的养殖面积,是为了循环利用好现有养殖环境,保证贻贝品质。而“贻贝伏休”,则给贻贝生长留足了时间。当然,“贻贝伏休”还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供需。

贻贝的质量好了,价格也逐年往上涨。今年的贻贝非常肥壮,据了解,去年厚壳贻贝3.2元一斤,今年卖到了3.5元。

工人们正在海边剥贻贝

创新机器换人 做强深加工

养殖贻贝赚不赚钱,说到底还看是否卖得出去。

起初一段时间,枸杞贻贝都是以鲜销为主。每年收割季节,养殖户们开着载满新鲜贻贝的小船到县城、舟山本岛,或是宁波、上海去卖。海鲜产品对运输条件和保质要求极高,当时的市场也未拓开,大量“鲜贻贝”辗转几地后成了“臭贻贝”,最终只能倒掉。

这让养殖户们伤透了脑筋,怎么办?

加工让问题迎刃而解。2000年,枸杞人於定华率先将他的华利水产有限公司向贻贝精深加工转型。他与当地养殖户签订贻贝收购订单,将收来的贻贝加工为成品销售。第一年就加工贻贝近400吨,并出口日韩。第二年,他在技术上继续加码,以浙江海洋学院、上海水产大学、浙江大学等大专院校为主要技术依托,承担了“贻贝精深加工”省级科技兴海项目的开发,先后自主开发生产了颗粒、半壳、全壳等速冻贻贝系列产品,并研发了“速冻贻贝加工技术”,进一步扩大速冻贻贝生产规模,推进速冻贻贝产业化生产。

岛上其他企业纷纷跟进,枸杞贻贝附加值提高了一倍以上,销售也不再是问题。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,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贻贝加工业人力不足及人力成本问题,逐步显现。於定华拿自己的厂子举例:贻贝需要人工剥壳,一名熟练工每天只能剥50公斤,而剥壳的人工费,於定华以每吨1400元支付。算下来,且不说人工费高昂,技术娴熟的剥壳工人能否招足都成问题。

机器换人!在一次出国考察中,於定华发现国外有设备用于贻贝自动脱壳,然而价格过高。回国后,他多番查询,发现大连一家机械厂生产类似的机械设备。于是他找到了那家企业,根据嵊泗当地贻贝的特点,与其合作研发贻贝脱壳自动生产线。

不久前,全自动贻贝脱壳生产线正式投入使用。根据实际使用成本测算:这条生产线每小时加工原料1.5至1.7吨,日生产能力20吨,大约抵400个工人,每年至少可以减少180万元成本。而购入这样一条生产线需要300万元,两年就可收回成本。

枸杞“海上牧场” 包仁泉 摄

目前,於定华的厂里已购入两条自动生产线,平均年产约2500吨成品贻贝。记者在加工车间看到,清洗、蒸煮、拉丝、去壳、冷冻,贻贝经过加工后,包装成箱,不但走向国内市场,还发往俄罗斯、美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。

创新的步伐还在产品形态上扩展。当加工商们专注于贻贝肉上做文章时,也有企业家在贻贝壳上看到了价值。他们将贻贝壳经过无害化处理后,粉碎加工成饲料添加剂和土壤改良剂。还有企业以贻贝壳为原料,研发出具有一定吸附和催化能力的生态洗涤剂,能有效去除果蔬表面残留的农药、重金属、蜡质等有害物质。这种创新不仅使贻贝壳“高值化”,还有效解决了贻贝壳随意倾倒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。

当然,贻贝产业的创新并不止于此。前不久,在围绕助推贻贝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开展的2019东崖论坛上,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吴皓分享了报告《低值贝类全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全产业链构建》。她说,自己的团队已通过精深加工技术,成功将原本低值的蛤蜊,制成贝鲜酱料、即食产品,甚至生物环保材料、健康保健产品。

这一报告让在座的企业家们非常受启发,大家意识到贻贝精深加工有更多可能。於定华表示,接下来他将考虑寻求合作,开发出更丰富的贻贝产品。

渔民收贻贝场景

延伸全产业链 催热海岛游

贻贝的养殖和加工让枸杞岛从穷到富,但要让一个偏远海岛真正“活”起来,还少不了人气。

枸杞聚人气的办法,是利用贻贝,催热特色海岛游。

来过枸杞岛的游客,往往难忘那蔚蓝大海上大片的白色“养殖田”,这是别处难得一见的景象。

在山海奇观景点和干斜村的公路上,分别搭建有别致的观景平台,游客们可以在平台上观景、拍照,风光极好。

游客还可以近距离接触海上牧场。岛上不少养殖渔民把自己的“海景房”改造成了渔家民宿,不仅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,而且利用船只办起渔家乐,带着游客出海。“很多游客都有出海体验的需求。”枸杞民宿老板汤明明告诉记者,今年他已经接待了近600名出海游客。

越来越多本地岛民投身旅游的同时,枸杞岛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投资者。“偶遇”“思·想家”“泊客”等有品位的高档民宿陆续落成,为枸杞向“网红岛”发展添了一把火。

据介绍,枸杞乡目前有渔家民宿(宾馆)148家。自7月下旬起,枸杞岛进入旅游高峰期,平均每天入岛2000多人次,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外地游客。今年8月,岛上几乎所有的民宿爆满,临时来的游客一房难求。火爆的旅游业让枸杞老百姓实现了家门口就业。除了民宿外,岛上还有海钓公司、渔家乐公司、出租车,这都为岛民们提供了就业岗位。

传统的海岛游,旺季一般持续一个夏季。但初秋时节的枸杞岛仍可以看到大批往来的游客。“很明显,我们的旅游旺季被拉长了。”枸杞乡宣传委员傅志辉说,近些年还有不少游客选择到枸杞岛过春节。

旅游季节的延长与旅游产品的拓宽息息相关。去年7月,枸杞乡在龙泉村的养殖区海域附近建设了一座300平方米浮码头,并搭建休闲房屋作为海上“自然课堂”,游客可以在上面参与海钓、教学,以及观光休闲。

此外,养殖户们还推出了厚壳贻贝的网上认养和采摘体验活动。游客只要在网上手指点点,就可以认养一串贻贝。到了采割的季节,游客们从外地赶过来,坐上养殖户的小船,直接来到自己认养的区域,在养殖户协助下拉起苗绳,采割贻贝,享受丰收的喜悦。

岛上已连续举办4届的贻贝文化节,更是让枸杞贻贝“奔跑”起来,小岛知名度大大提升。目前,岛上约8000常住人口,近4000人从事贻贝养殖相关产业,光贻贝养殖户年收入平均就在30万元左右。

从养殖到加工,再到海岛游,枸杞岛唱响的这三部曲,让小贻贝变成了富民的大产业,更全面激发了小岛的活力。

枸杞“海上牧场”。 本版图片均由枸杞乡政府提供

【记者手记】

换个法子“吃海”

从养殖,到精深加工,再到海岛旅游。从枸杞岛探索出来的这条贻贝全产业链发展路子中,我们不难发现,它的转型升级紧靠着大海。

海岛的发展离不开大海这个聚宝盆。特别是像枸杞岛这样的偏远海岛,交通不便、陆上资源缺乏,劳动力也不足,唯有“蓝色经济”是其发展优势。只是如今海岛人“靠海吃海”不再那么简单直接,需要转换思路,换一些办法。

第一个法子是技术加持。枸杞岛贻贝产业发展每次向上迈进一个大台阶,都有技术助力。比如野生贻贝成功人工附苗养殖;比如厚壳贻贝保苗时间和养殖期大幅缩短;又比如贻贝自动脱壳设备的投入,破解了人工剥壳招工难困境……技术的加持,确实补足了偏远海岛的一些短板。

第二个法子是创新思路。正如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吴皓说的,枸杞应该在贻贝“高值化”方面,动动脑筋。贝鲜酱料、即食产品,甚至生物环保材料、健康保健产品,这些产品如果能够创新研发出来,带来的利润一定比生鲜贻贝直接售卖可观不少。

第三个法子是以退为进。大海广袤,但绝不是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。枸杞岛今年整治了部分养殖户无序化养殖,控制养殖区域进一步扩大,设定期限禁止养殖户采捕。他们这么做,就是真切体会到了,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发展。

当然,每个海岛的情况不同,但我想,抓牢这几种办法来“靠海吃海”,海岛重焕生机终有时!